之前我在看一個報導
在講烏克麗麗和正妹
就想到上次啟彬老師跟我說的
如果我不是找他,而是找正妹來演講大概會爆滿
(啟彬老師和凱雅老師是我非常崇拜的爵士老師
喜歡爵士的朋友可以上他們部落格 非常專業又豐富)
以剛剛的烏克麗麗正妹來說
到底大家是看到烏克麗麗,還是看到正妹
我想每個人都不一樣
而這時候我的腦袋迸出的句子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這句話
那到底在什麼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大腳桶的美女攻勢
(來師大有找我都知道我戲稱她們為貓叫春)
他們都年輕可愛,而且聲音甜美
一杯飲料也不便宜
而我"個人"認為,喝起來普通
一樣的錢我想去隔壁買兩杯冬瓜茶
還多200CC
不過驅使我會買的原因是什麼
沒錯,就是今天賣的妹很正
很多人就說了,你買飲料就是為了買飲料喝
妹又帶不走,你也不要電話的
這樣是在幹嘛?
我的反駁論述則是
你吃食物就是要填飽肚子的
王品牛排跟夜市牛排都可以讓你吃飽
最後出來的也都是大便
單就牛排來說
營養價值不會差到哪裡去
就算新鮮不新鮮你也無從比較
那你幹嘛吃王品
這時候就是要比拼
服務品質,店家裝潢,氣氛,派頭,高貴的感覺
甚至在Facebook打卡有沒有人按讚
我該說你醉翁之意不在酒嗎?
我想是這樣的
我們追求的是一個感覺
而不是喝酒本身
今天如果我跟一群美女喝酒
我的意還在酒上
我想我是標準酒癡
可惜我不是
基本上大家都會開始失常
拼酒的啦,講解酒的啦,跟美女玩遊戲的啦
無一不是要表現自己
如果跟一群好朋友喝
就算酒喝得少,茶喝得多
你還是覺得喝得開心,聊得開心
如果是參加一個很悶的應酬
酒再好 菜再好 人再好
你還是會想走
(其實我是很願意為正妹停留的)
不過我想,每一件事情都是綜合體
你也許不會因為一個因素而喜歡
他是一個類似評分的不同加成效果
例如大腳桶和隔壁阿婆賣的冬瓜茶為例
評分計量是這樣的
份量 1
好喝 1
包裝 1
價錢 1
妹正不正 5
先來冬瓜茶
份量是100分
好喝是80分
包裝是50分
價錢是100分
妹....謝謝
總分是
100*1+80*1+50*1+100*1=330
再來大腳桶
份量是70分
好喝是50分
包裝是50分
價錢是10分
妹是80分
總分是
光妹子的分數就破400了好嗎
所以結論是冬瓜茶不好喝嗎XDDDD
倒也不是
而是我們的焦點被拉走了
如果今天是我女朋友買
可能他就會選擇阿婆冬瓜茶
再加一點還能喝到冬瓜檸檬呢
所以我的思考脈絡大概像這樣
我想喝東西→尋找可以喝的東西→尋找好喝的東西
→看到正妹→有正妹,東西普通也行→買飲料的時候看正妹
→買完覺得開心,有喝到飲料也有看到妹
而我女朋友的思考脈絡可能是這樣
我想喝東西→尋找可以喝的東西→尋找好喝的東西
→看到正妹→又怎樣,隔壁阿婆沒人買好可憐→買飲料→
買完覺得開心,喝到好喝的飲料還幫助阿婆
我想的是
現在的環境很難去討論什麼純的事情
(尤其你看到招牌掛純的都不太純)
所以我應該說當外界條件改變
大腦反應就會跟著改變
所以醉翁之意本來是在酒的
只是當美女出現的時候
他的意就去美女那裏了
醉翁之意本在酒 只是美女來引誘
大概這種感覺吧XD